当前位置:首页 > 乡说
  乡说
这8个故事,为你讲述山东乡村振兴好经验新鲜事
发布时间:2024-09-13  阅读:

春回大地,齐鲁沃野奏响振兴曲

山河回暖,草木萌发,三月的齐鲁沃野处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热潮。种粮大户全身心盯在农田里,育种加速器里种苗拔节成长,美丽乡村文化旅游人气旺……人们不负春光、向春而行,奏响齐鲁大地乡村振兴的“协奏曲”。

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殷嘱托。牢记嘱托、不负厚望,山东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扎实有序推进“五个振兴”,农业农村发生一系列积极深刻的变化,农业强省建设奋力蹚出新路子、作出新示范。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记者行走乡村田野,寻访农家农人,生动记录山东深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好经验、新鲜事。

◎探路行——

昌乐乔官镇农业产业片区化

“一村强”带动“整片兴”

在潍坊,昌乐县乔官镇有着远近闻名的古火山集群,方圆十多公里的片区内,就有66座。

初春时节,连片大棚映出浓浓暖意。3月4日,钻进乔官镇唐家店子村“番茄王国”的冬暖式大棚里,嫩绿的西红柿苗棵棵挺拔,几名农妇正在快速栽植。

“这两天到了6.5万株西红柿苗,20多个大棚都要栽上,预计4月下旬开始结果。”返乡“新农人”潍坊自然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其安,运营着“番茄王国”大部分种植区。

去年,他与团队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卖出8000多万元的“黄金籽”西红柿。“5斤装‘黄金籽’西红柿常年59元一盒,有多少就能卖出多少。”梁其安说。

一个单品“黄金籽”西红柿成了爆款。不过,“小而散”的种植依然制约着农业提档升级,靠单一农产品很难支撑长远健康发展,把零碎分散的农业资源集中到一起,才是最好的路径。

从2022年开始,乔官镇以唐家店子村为核心,与周边14个村共建火山农业产业片区,片区党委整合土地、资金、人才、技术、销售渠道等资源,以强村带弱村,实现支部联建、品牌联享、社企联营、发展联片。

“这15个村及周边相关合作社和企业,成立火山农业产业片区党委,集中培育火山小米、火山南瓜等8个特色品牌,打造起‘火山农八鲜’区域公共品牌,大大提高本地农产品的溢价力。”乔官镇党委书记田晓燕同时兼任片区党委书记,就是为了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唐家店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增兼任片区党委副书记,成了“发展顾问”。

为让群众受益、集体增收、企业获利,片区党委推出火山农业产业联盟,探索整镇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子。联盟理事长高成德介绍,在充分征求企业、村、村民代表等各方面意见后,联盟最终采取“农资供应收益+农产品销售收益+农机服务收益+职业农民培训收益+企业返利+其他服务”的利润汇集方式,纯利润按照村集体、联盟、服务站5:3:2的比例分配,三方均可获益。

杜家沟村是个百户薄弱小村,此前主要种植小米、玉米、花生,在片区党委推动下,该村借助“火山农八鲜”品牌,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杜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周瑞新说,现在,小米种植面积从几十亩发展到了200多亩,户均增收30%以上。

如今,火山农业产业片区已发展起2500余亩设施农业,1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5万元以上。乡村好前景,引来众多年轻人返乡创业。(本报记者 张鹏 本报通讯员 张磊 潘玺)

黄三角农高区建起育种加速器

育种人不再“追着太阳跑”

初春的黄河三角洲大片盐碱地上稍显寂静,而各个盐碱地育种团队的实验室中却忙碌异常。

3月6日,在黄三角农高区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平台,一个个长满“绿植”的“玻璃橱窗”内,甜高粱、黑麦草、紫花苜蓿等作物在人工模拟的环境中长势喜人。

在3‰盐碱度器皿中培育的燕麦已经成熟,科研人员正在收集种子,准备进行下一步的选种、育种实验。燕麦的新“邻居”——玉米,是刚“入住”的,经过近30天的成长,也将结出果实。“可是它还不足70厘米,这么快就能成熟?”面对记者的疑问,科研人员解释,这就是育种平台的魅力所在:受制于气候、温度,人们已经习惯了植物按部就班生长,而黄三角农高区搭建的育种加速平台,让育种人不再“追着太阳跑”。

“这是国内首个耐盐碱植物数字化育种加速器,我们集成应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通过对比实验获取最优的植物生命周期模型,并根据植物株高,布局建设了8个适应不同植物、不同品种的育种加速子模块,再配备不同的光照、水培模组等设备,实现了植物育种的加速迭代。”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程师林双介绍。

专属“营养餐”、LED光源、实时温度监测……得益于智能控制系统,在这里每年可育种6—8代,速度是温室育种的3—4倍,大田育种的5—6倍。有了数字化育种加速器,工作人员只需在室内就可完成种质资源的迭代选育,并且速度大大提升。

种质资源的系统收集评价是个“时间活”,周期长、工作量大,需要持续的工作累积。“传统育种,一般都需要8—10年乃至更长,资金投入少说也要上千万元,背后凝结着科研人员大量的精力和心血。”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志鑫说。

在产、学、研多方力量加持之下,盐碱地育种进程进一步得到提速。黄三角农高区在国内率先建设由实验室分子设计育种到精准加速育种、田间不同梯度盐碱地测试三级育种体系,全面加快育种速度。目前,已承接实施国家、省各级耐盐碱作物区域试验和新品种对比试验10类,种植品种(系)943个。筛选培育小麦、大豆、藜麦、苜蓿、花生等55个耐盐碱作物新品种(系),其中审定田菁、水稻等新品种4个,开展各类作物试验示范10万余亩。(本报记者 李明 本报通讯员 刘娜娜)

费县石沟村来了“科技合伙人”

专家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

进入3月,春的气息萌发。临沂市费县朱田镇石沟村的葡萄种植园里,葡萄藤干上许多芽点已经鼓鼓囊囊、蓄势待发。“你看这芽点,马上就得忙活起来啦!”清园、浇水、追肥……村民陈杰数着一项项农活,眼里满是期待和希望。

“那边,是刘镇长的两个棚。去年行情差,他们卖的价格还挺好,还卖到了省城的银座超市,来采摘的客人也都夸葡萄好。”陈杰指向河上游的“石满玉”高标准葡萄种植园,那是村里第一批启动的葡萄种植园。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陈杰说的“刘镇长”,是在朱田镇挂职“第一镇长”的省农科院专家刘钰。2020年,省农科院启动实施“三个突破”战略,从全省东中西部选择招远、费县、郓城三个示范县(市),选派大批专家奔赴基层、挂职推进,打造齐鲁乡村振兴的“科技合伙人”。刘钰就是2021年、第二批脱产挂职的专家之一。

真想干,真难干,怎么干?刘钰两个月跑遍了镇里的31个村。她发现,村里最迫切需要的,是形成有生命力的产业,“这样,我们走了还能转,能自我造血、滚动发展”。

在刘钰和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派驻的第一书记焦鹏的推动下,石沟村成立了党组织领办的合作社,筹集各类资金500余万元,完善葡萄园区基础设施,2022年3月,“石满玉”高标准葡萄种植园开工建设。

“我和大家一起干!我的钱在这、棚在这,我就一直在这!”石沟村此前没种过葡萄,且建设葡萄大棚需要大笔投入——一亩地得五六万元,这让很多动心的村民又打了退堂鼓。刘钰果断拿出5万元,带头建棚,和合作社签订“专家+农民”利益共同体合作协议,给村民吃下了定心丸。

首批29个高标准葡萄种植棚,很快建设起来。干着干着,看着专家一趟趟地来,葡萄也渐渐丰收在望,又有11户村民找到村党支部,提出要参与,陈杰就是这第二批。“投了十几万元,流转了3亩多地、建了4个大棚,家里都很支持。”陈杰说。

三年来,省农科院选派97个创新团队、543名农业科技特派员到3个示范县(市)驻点服务,探索做乡村振兴实践的“科技合伙人”。在前期3个示范县(市)工作基础上,今年,省农科院又组织专家调研枣庄市石榴产业和阳谷县农业产业发展状况。齐鲁乡村振兴的一线实践,将迎来更多“科技合伙人”的助力。(本报记者 王亚楠)

曲阜阮家村富口袋也富脑袋

优秀传统文化成风化人

3月2日晚上,正值周末,曲阜市小雪街道阮家村亦乐田园里灯彩如昼,节日气氛依然浓厚。

“今年春节期间,我们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现在,亦乐田园已经成为曲阜市及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的网红打卡地。”阮家村党支部书记孔德广高兴地说。

“村晚”、灯会、邻居宴、非遗展演……这些饱含地方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节活动,蕴藏着乡村的精气神。亦乐田园负责人介绍,现在,每天都有本地及外地游客前来游玩。自今年元旦开园以来,亦乐田园已累计接待游客高达30万人次。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作为家长,咱们就是要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并鼓励他们为实现目标努力奋斗……”3月3日,阮家村的“父母课堂”再度开讲,国学教师张丽带来一堂《如何引导孩子志存高远》的公益课。

“父母课堂”是阮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的活动,旨在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作用,让村里的孩子们更好地成长成才。

“乡村振兴,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曲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学好用好,让孩子们更优秀,让老人们更幸福。这样的振兴,才算扎实。”孔德广说,优秀传统文化带给村子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阮家村地处曲阜主城区东南,属于城乡接合部。前些年,凭着区位优势,借着产业振兴的东风,村里成立了投资公司,开创出创业孵化、标准厂房租赁等业务,并鼓励村民们参股、入职,村子加快富裕起来。

不过,与村民们鼓起来的腰包不相称的是,村里的精神文明状况仍需加强。“孩子是阮家村的未来,文化振兴就得从孩子们抓起,从源头上重塑村风民风。”孔德广道出曾经最担忧的教育问题。

为此,阮家村“两委”在2020年投资80余万元建设了500多平方米的图书馆、辅导教室及接送学生候车室,为孩子们的课后教育和课余生活提供暖心服务。还开设了象棋围棋、国学阅读、传统手工艺、心理教育等特色课程,在寓教于乐中丰富孩子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经济发展了,还得抓好村里的精神文明工作,让我们村变得人人彬彬有礼、家家和和美美。”孔德广说,在阮家村,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口的活动和服务,让村风村貌悄然改变。(本报记者 孟一 本报通讯员 张艳 雷夫幸)

◎新鲜事——

临邑种粮大户段希林

两届“粮王”的新期盼

开春天暖,德州市临邑县翟家镇种粮大户段希林跟着麦苗一起“精神”起来。3月3日,眼见年前遭遇冻害的麦田变得绿油油、水嫩嫩,他脸上的表情越来越舒展。

“这半个月最关键,二次分蘖决定一株麦苗结几个穗,春天麦苗长根也长身,喜欢大水大肥。”为了3个月后小麦可观的“亩穗数”,他推掉了其他事,全身心盯在农田里,一喷多防、除草、春灌,一系列“促弱转壮”措施都相继安排上。

为了筹备养牛场,过完年没几天,段希林就去了内蒙古。随着小麦长势渐好,镇上的“粮友”们一个接一个地打来电话,催他快点回来“拿主意”:一来定一下喷什么肥、浇多大水;二来组织“打药队”干活,农时不等人。

显然,段希林已是当地种粮人的“风向标”,不仅因为他的农机合作社为全镇2万余亩耕地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更因为他是德州市两届“总粮王”,所种600多亩粮田连续两年刷新全市高产纪录。

从一位普通农民到“粮王”,段希林在土地上“耕耘”了三十年,见证了粮食生产的巨大变化——

1992年,他25岁,因父亲早逝,作为长子的他,开始专心耕种一家人的20多亩耕地,再靠走乡串户“换面条”补贴家用。

2011年,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方兴未艾,他开始尝试规模化经营土地,最初承包200亩,买了大型拖拉机,开始琢磨“种粮的投入和产出比”问题。

2015年,他成立秋华土地托管专业合作社。这一年,他流转土地总规模增至400余亩,仓库里的农业机械更加多种多样,身边的种粮大户也越来越多。

2021年秋,在“亩产过吨粮”的基础上,德州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吨半粮”产能创建,“粮王大赛”同时启动。全国各地农技专家来到德州进行田间指导,他因此学到很多种粮技术,粮食种得更加精细。

一年后,段希林拿到首届“总粮王”,奖金8万元,给他带来更多自信和自豪。“我还成了‘职业农民’,有了职称。”他把微信名改成了“土专家”。

今年春节前夕,养牛场“入住”了首批40多头小牛,他朝着种养结合的绿色生态循环农业迈开步伐。“我儿子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江苏工作,两三年前说回来,但一直没下定决心,过年时我又劝他了,这次应该差不多。”他说,儿子回家,是作为父亲的心情;年轻人回村发展,是作为“粮王”的期盼。 (本报记者 张双双 本报通讯员 任清松)

莱西姜山镇姜山新村

村级共富公司闯市场

“市场建起来了,村里更热闹了,咱的日子也更有奔头了!”春节过后,青岛莱西市姜山镇姜山新村的共富夜市十分热闹。

作为莱西市远近闻名的“好村”“强村”“富裕村”,姜山新村辖15个自然村,村庄工业基础良好,有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代表性企业50余家,村集体年收入2000万元左右。这偌大的“家业”,由一名36岁的小伙“执掌”。

前些年,迟德强在农产品电商领域干得风生水起。后来,牵挂家乡的他,报名参加了青岛市委组织部开展的第一书记遴选,于2019年12月担任第一书记,又经选举任职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上任后,迟德强发现,村庄存在部分公共资源零散分布、闲置低效使用甚至被侵占等情况。为此,新村开展清理债权债务、清收低效工业用地等五项攻坚行动,公共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并顺利引进13个项目。

底数摸清了,该如何激活农村公共资源?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但是,一段时间后,问题也开始显露:试点黑小麦种植期间,与企业合作供销黑小麦,但由于合作社不是完全市场主体地位,双方签不了协议;成立劳务型合作社与周边企业进行劳务派遣合作,但受限于服务范围过小……

“为什么咱村不能成立自己的公司,由党委领导,咱自己闯一闯市场!”迟德强对市场动态格外敏感。在组织部门的指导下,2022年4月,姜山新村成立村级共富公司——姜山众合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这也是青岛市第一批成立的村级共富公司之一。

“我们把各村资源进行归拢统筹,以比较低的价格承接下村庄的物业、绿化等业务,一方面降低成本为村子做实事,另一方面也帮助村民解决了一部分就业问题。”姜山众合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宫云翔说。

此外,迟德强还带领新村党委积极挖掘村庄资源,与青岛海氏海诺集团合作,将村内20间闲置房屋进行整修,合办村企联营医药配件加工厂,实现多方共赢。

“公共资源盘活了,村集体收益增长了,可以说是‘组织力’与‘市场力’的有效结合。”迟德强直言,共富公司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党建统领把方向与市场规律激活力的双管齐下。

近年来,莱西市依托“乡村公共资源+强村共富公司”发展机制抓好乡村振兴工作,深化拓展“莱西经验”新的时代内涵。目前,莱西市已成立共富公司117家,累计增加村集体收入1.1亿元,农民增收1.2亿元以上,入选“山东省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县”。(本报记者 张晓帆 本报通讯员 魏康)

沂源燕崖镇计宝峪村

石阶石屋石板路成了宝

3月2日,天气渐暖,初春的阳光洒在山间,一辆来自莱芜的旅游大巴沿着蜿蜒的山路驶来,淄博市沂源县燕崖镇计宝峪村迎来了一批游客。

计宝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冯成文一大早就开始“转村”,查看游乐设施、农家乐、食堂等。“别看我们村名沾了个‘宝’字,几年前还是个戴穷帽的小山村。”冯成文边走边说。

计宝峪村现有156户、421人,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从前村里环境差,连条像样的进村路都没有。2017年,冯成文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我琢磨着建几个豆腐房、煎饼房、馒头房,镇领导也很支持,让我们往乡村旅游上发展。”冯成文的想法,正赶上了燕崖镇打造“乡村里的中国”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根据规划,计宝峪村需要建设1.5公里的景观石墙,环境美了,才能吸引游客。

要建景观墙,最让人犯愁的是缺钱。泥瓦匠出身的他,决定重操老本行,用村里大喇叭一招呼,全村老少爷们带着工具一起出工。冯成文撸起袖子带头干,和水泥、搬石块、垒墙头。

在冯成文的带领下,这支临时拼凑的施工队在很短时间内顺利完成了景观墙的打造。有了这次的经验,冯成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这些年还铺设村内石板路2000多米,节省了100多万元。

如今,石阶、石屋、石板路,独特的石头建筑风格,让计宝峪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冯成文也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石匠书记”。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近几年,冯成文积极争取各级政策支持和爱心企业参与,硬化了3.5公里环山观光道路,以“峪见童年”为主题,建成了1000平方米的自然研学中心、2000平方米的无动力乐园和3000平方米的星空露营基地。

“去年,有五六万人来我们村旅游,村集体收入30万元,还带动了大樱桃、苹果采摘,老百姓的煎饼、豆腐、杂粮等也捎带着卖出去了。”冯成文说。

“俺平时爱编织绒线花,被当作文创产品放在了‘研学游’教室。没想到一年下来,俺卖绒线花就挣了1万多块钱呢。”村民张明莲笑得合不拢嘴。

昔日穷山村,旧貌换新颜。计宝峪村获评了“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称号。今年,冯成文计划盘活闲置老屋,打造以农家乐、民宿、晒秋为特色的乡村观光旅游目的地。(本报记者 王佳声 杨淑栋 本报通讯员 董玉芳 李艳娇)

巨野回乡研究生马龙云

把农民牡丹画卖向国际

最近,马龙云在忙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深化提升培训,她组建了一个大画创作小组,针对国展、省展以及大尺幅作品的创作开展培训。

第二件事是组织原创作品创作,以及版画、文创衍生品开发,扩充产品类别。

马龙云是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之前在北京工作。2021年,她和丈夫张良回到巨野县,从事工笔牡丹画的创作、销售。她在北京、贵州、山东成立书画销售公司,并开辟了马来西亚等国际市场,让农民创作的工笔牡丹画走向全国、走向国际市场。

马龙云的婆婆徐凤秋是鲁西书画院院长,在当地是颇有名气的农民画家。随着书画院业务的不断扩大,徐凤秋有点力不从心。马龙云和张良商量后,决定回来帮妈妈。

回乡这几年,他们给巨野的工笔牡丹画产业带来不小的变化。首先是对接客户的需求更直接了。“我们之前在北京做书画营销,接到客户的需求后,先跟妈妈这边沟通,她再去跟画师沟通。因为理解的差异,最后的作品不一定让客户满意。”马龙云说,回乡之后,可以把最源头的客户需求带过来,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

马龙云指着两幅画说:“这是我们回来之后,组织创作的一个重彩风格的作品《国花红》。这个系列,我们已经筹划一两年的时间了,但一直都没有成型。回来以后,我们通过学习借鉴,终于把风格确定下来了。”《国花红》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当地的画师,让画师的视野更加开阔,作品的风格更加多元。

在鲁西书画院,每天都有农民参加免费培训,他们当中,有周边的留守妇女,还有生活困难人员。

“书画院签约了20多位老师,其中有清华美院的教授、中美协的理事,他们会到书画院讲课、现场教学。我们也会组织学员外出采风、创作。”马龙云说。

让马龙云最感自豪的是,一幅幅精彩的工笔牡丹画,从农民笔下创作出来,一个个家庭,日子过得殷实起来。

一个孩子的故事,让马龙云觉得回乡做的这件事很有意义:“以前,这个孩子不好意思跟同学说妈妈没工作;后来,他给同学介绍妈妈是画家。他的妈妈成了省美协会员后,让他更自豪,妈妈成了艺术家。”

马龙云说返乡创业,离不开巨野的土壤。巨野每年拿出300万元专项财政扶持资金,培育壮大书画产业,推进书画产业链配套建设,让越来越多的“画二代”看到了机会。他们“子承父业”或“子承母业”,发挥自身专业特长不断拓宽书画传播渠道,为书画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wx88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