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19
2024-09
更需关注老年人的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老龄工作,一直关心牵挂老年人,在多个场合作出重要论述,率先垂范践行尊老爱老优良传统,引领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老龄工作一系列实招硬招的不断落地,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了切实增强。 老年人幸福为什么如此重要?从伦理讲,让老年人能老有所养、所依、所安、所乐,是他们奉献这一生理所应得的回报。从家庭讲,老年人幸福不仅是自己的幸福,也是儿女的幸福,更是整个家庭和睦安定的基石。从社会讲,老年人幸福不幸福,是衡量社会幸福指数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还影响着当下年轻人对未来的安全感,对人生的期待感和对奋斗的信心感。因此,增进老年人的幸福,符合伦理道义和公平正义,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尊老爱老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在当今时代更已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主流价值观。然而,面对社会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状,如何让更多老年人更好地安享晚年,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普遍低于城市,养老服务、医疗保障等与老年人息息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仍然相对不足,农村年轻人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养儿防老”在很多地方已经基本成为“过去时”……这些很现实的问题,都影响着老年人的幸福感,亟待得到更好解决。 增进农村老年人的幸福,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扎实推进农村的养老服务体系和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体系,以及农村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重点强化对特困、低保、高龄、失能等老年人群体的兜底保障和关爱帮扶,让政策红利更多向农村老年人倾斜。其次,要建设好农村养老院和敬老院,发展好互助式养老服务,推进农村公共设施和生活设施的适老化改造,推广爱心食堂等养老服务方式,优化扩容养老服务供给。再次,要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大力发展农村养老产业。最后,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组织村民评比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培育孝老敬亲的文明乡风,积极组织农村老年人喜欢的文体活动,开展关爱和帮助特困、低保、高龄、失能老年人的志愿服务活动,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流进他们的心窝里。 时光易老,韶华易逝。让我们一起努力,使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受到稳稳的幸福,都能拥抱最美夕阳红!...
13
2024-09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来源:新华社新华社北京12月20日电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挑战,部署2024年“三农”工作。党中央高度重视这次会议。会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就开好这次会议,做好“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2023年,我们克服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多重不利影响,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农林牧渔并举,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要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坚决整治乱占、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和管护力度,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为农业现代化增动力、添活力。要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要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抓好防止返贫监测,落实帮扶措施,增强内生动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强化农民增收举措,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把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重要指示,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讨论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
13
2024-09
让乡村生活有“智”又有“质”
乡村振兴不仅要实现农村美、产业富,还要缩小城乡差别,加快把乡村发展短板变为“潜力板”,让广大农民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近日,汉阴县、吴起县和略阳县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加上第一批入选的大荔县、杨凌示范区杨陵区、柞水县、佛坪县,陕西目前共有7个县(区)成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也是以数字技术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切实举措。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让农民平等分享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成果,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我们必须答好的时代答卷。伴随着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与数字技术的发展,长期以来,困扰乡村产业发展的难点、堵点正在被数字技术所破解。种植端的“智慧大棚”、销售端的电商平台……数字技术全面嵌入农业农村各领域,促进了农业生产智能化、规模化发展,催生出创意农业、农旅融合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了乡村产业发展,让更多农民凭借数字技术兴家立业。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将使农民在出行、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更加方便,农民多样化的生活服务需求更好得到满足。更多乡村孩子可以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远程医疗惠及乡村,助力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有效满足农民看病需求。数字化新技术催生“智慧养老”新模式,要特别重视数字“适老化”,以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需求。要为老年人提供定制化、便捷化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乡村治理的数字化,将改变传统管理体制下治理模式的“碎片化”和低效率,推动乡村治理向系统化、高效化、精细化的方向迈进。应积极探索数字乡村新路子,因地制宜创建政务服务数字便民新举措,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向纵深发展。科技改变世界,数字点亮生活。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数字技术将融入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改变群众日常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数字兴业、数字惠民、数字治村的深化实施将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乡村生活有“智”又有“质”。...
13
2024-09
能源转型如何破解“不可能三角”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绿色低碳、数智化、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不同,如何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转型既是共同目标,也是挑战。尤其对于能源消费大国或全球能源转型而言,“经济可行、绿色低碳、安全可靠”这个能源“不可能三角”,是必须要破解的难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发布的《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显示,十年来,在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中国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确保能源安全前提下,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中国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先看清洁能源,十年来,中国能源含“绿”量不断提升。2023年,中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26.4%,较2013年提高10.9个百分点。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7亿千瓦,占发电装机总量的58.2%。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为39.7%,比2013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左右。在华夏大地上,新能源发展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无不让人惊叹。清洁能源占比提升,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十年来,中国燃煤锅炉减少80%以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基本完成平原地区冬季取暖散煤替代。能源资源实现绿色集约化开发,绿色开发技术广泛应用,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沙漠、戈壁、荒漠及采煤沉陷区,推广“光伏+”生态修复新模式。PM_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54%,重污染天数下降83%,有效支撑了美丽中国建设。更为难得的是,中国的能源转型让能源饭碗越端越牢。十年来,中国能源供需保持平衡,能源价格总体平稳,历史性解决了全国无电人口用电问题,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国人均生活用电量从约500千瓦时增长到接近1000千瓦时,翻了一番,在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价中“获得电力”指标排名上升到第12位。同时,一次能源生产能力十年增长了35%,清洁能源产业成长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支柱,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破解能源转型世纪难题,中国靠什么?总体看,中国能源转型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保障能源安全,另一个是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可再生能源本身就是绿色低碳能源,同时又具备较低的边际成本。因此,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关键,在于解决安全可靠的问题。坚持先立后破。中国在大力推动新能...
13
2024-09
以产业为载体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重要部署。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从劳动者看,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不断壮大,他们有的能在颠覆性、突破性技术创新方面作出贡献,有的能熟练运用新型生产资料和新型生产工具。从劳动资料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的融合运用,催生出更加低碳、智能的新型生产工具,使生产活动呈现无人化、可视化、网络化、智能化等特征。从劳动对象看,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不仅将生产资料的空间范围拓展至深空、深海、深地等更广阔的领域,也拓宽了生产资料的种类,大量新的人造材料、合成材料被开发出来并转化为劳动对象。同时,生产要素的配置组合也实现了跃升,推动新的生产力质态蓬勃发展。产业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抓住产业这一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占比较大,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座。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加速创新以及新型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扩大、使用成本降低,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成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传统产业并非落后生产力,通过技术革新,传统产业可以焕发新生机,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要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时,强化环保、安全等制度约束,促进技术改造、消费提质和循环畅通。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同时也面临关键核心技术基础薄弱、产业急需人才缺乏等问题和挑战。为此,要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
13
2024-09
能源转型如何破解“不可能三角”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绿色低碳、数智化、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不同,如何统筹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和绿色低碳转型既是共同目标,也是挑战。尤其对于能源消费大国或全球能源转型而言,“经济可行、绿色低碳、安全可靠”这个能源“不可能三角”,是必须要破解的难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近日发布的《中国的能源转型》白皮书显示,十年来,在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中国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确保能源安全前提下,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步伐,中国用实际行动回答了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先看清洁能源,十年来,中国能源含“绿”量不断提升。2023年,中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达26.4%,较2013年提高10.9个百分点。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17亿千瓦,占发电装机总量的58.2%。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为39.7%,比2013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左右。在华夏大地上,新能源发展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无不让人惊叹。清洁能源占比提升,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十年来,中国燃煤锅炉减少80%以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基本完成平原地区冬季取暖散煤替代。能源资源实现绿色集约化开发,绿色开发技术广泛应用,矿山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沙漠、戈壁、荒漠及采煤沉陷区,推广“光伏+”生态修复新模式。PM_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54%,重污染天数下降83%,有效支撑了美丽中国建设。更为难得的是,中国的能源转型让能源饭碗越端越牢。十年来,中国能源供需保持平衡,能源价格总体平稳,历史性解决了全国无电人口用电问题,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国人均生活用电量从约500千瓦时增长到接近1000千瓦时,翻了一番,在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价中“获得电力”指标排名上升到第12位。同时,一次能源生产能力十年增长了35%,清洁能源产业成长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支柱,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破解能源转型世纪难题,中国靠什么?总体看,中国能源转型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个是保障能源安全,另一个是加快绿色低碳发展。可再生能源本身就是绿色低碳能源,同时又具备较低的边际成本。因此,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关键,在于解决安全可靠的问题。坚持先立后破。中国在大力推动新能...
13
2024-09
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开放水平全面提升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对外贸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从1952年的-8亿元到2023年的26847亿元,占GDP的比重从1952年的-1.1%到2023年的2.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1980年,党和国家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超过50%。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外贸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2013—2023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的比重年平均值为2.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年平均值为4.7%,比2012年提高2.2个百分点。外贸新动能蓬勃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出口加快,2023年,汽车、集成电路、锂电池较2012年分别增长了7.3倍、1.8倍、15.2倍;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27194亿元,比上年增长8.5%。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重大战略带动作用持续发挥(一)区域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协调机制不断健全,东、中、西、东北四区域经济总量稳步提升,发展均衡性逐步增强。从经济规模看,1952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257亿元、146亿元、127亿元和84亿元,2023年分别提高到65.2万亿元、27.0万亿元、26.9万亿元和6.0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1953—2023年,四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9.1%、7.9%、8.3%和7.5%。其中,2013—2023年,四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为6.5%、6.9%、7.1%和4.4%,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快于东部。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1952年四区域间极差比为2.54∶1,1978年缩小到2.09∶1,2023年进一步缩小至1.86∶1,相对差距呈现逐步缩小态势。(二)区域比较优势持续发挥,发展协调性逐步增强东部地区发挥“挑大梁”作用。2023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52.1%,连续31年超过50%;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0%。中部地区加快崛起。2023年,中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21.6%,比2012年提...
13
2024-09
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我国始终把经济结构调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转型升级成效明显(一)第一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内部结构更加优化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343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8975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3.5%。农业内部结构更加优化,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195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高达85.9%。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产品流通体制等改革的实施,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农林牧渔业得到全面发展。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下降至51.9%,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比重分别上升至3.9%、30.7%、9.7%和3.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23年,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54.9%、4.4%、24.6%、10.2%和5.9%。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粮食产量实现二十连丰,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高,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9541万吨,蔬菜瓜果、肉禽蛋奶、渔业产品等品种丰富、供应充足。(二)第二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工业生产向中高端迈进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第二产业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41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48258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3%,比GDP年均增速高2.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52年的20.8%提高到2023年的38.3%,提高了17.5个百分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初步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进入腾飞期,1979—2012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4%。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措施推动下,我国工业...
13
2024-09
中国经济发展路径浅思
闲来无事,翻看邮箱文件,竟然发现一篇于2010年5月保存的文章,用现在的话说是“太监”了,未完待续,写了一部分,后续提纲也列示了几点,挺搞的,当年写个博客,乱吹都打草稿,不像现在,乱写一气,都不修订,更别说提纲了。但确定的是,当时肯定是先在草稿中把能想到的先写出来,然后再整理删减切分,组成一个系列,发在当年负责的财经网站博客上,所以……。发出来乐呵一下:中国经济发展路径浅思中国改革开放也已经30年了,发展到今天,似乎遇到了一个瓶颈,是保持速度还是保证质量,又或是二者兼得,从这两年的宏观政策看,似乎是期望速度与质量兼得,但是要实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近期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究竟中国应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并施以可行的政策,当然这个问题很大,要涉及到施政的方向、旧有发展体系的改革乃至破除、社会经济观念的更新与更正、社会矛盾的化解以及如何保持已有的竞争力并培育更高层面的竞争力等等诸多方面。我把我的理解写出来,并借机整理一下个人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所考虑的一点感受和理解,与大家分享一下。首先我想谈的是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依赖的竞争优势以及再未来如何保持现有的竞争优势,且如何进一步培育竞争优势,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层次。这可能会涉及到新旧发展思路如何在经济发展中共存并平滑过渡、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如何扬长避短等多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具有的最大竞争优势就是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人多价廉的劳动力市场。毋庸置疑,只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有助于经济发展,吸引更多投资,这个在未来也是同样需要,这里暂且不谈。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过去的时光里发挥的淋漓尽致,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高速发展,直至今天成为“世界工厂”,中国也伴随这世界产业转移而在经济上取得了神话般的增长速度。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这种发展模式开始遇到越来越多的阻力,主要还是体现在成本上,劳动力价格随着需求的增加而上升,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开始逐步降低。当然,这种价格的上升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可以通过劳动力的熟练程度不断提高而提升劳动的效率来抵消,但当劳动力的学习曲线开始平滑的时候,效率提升幅度开始变的有限了,目前中国的加工制造业正面临这种困境。在本轮大宗物品价格上涨之前,中国经济一直没有反映出资源的真正价值,粗放式经营占据的大多数的产业,造成了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企业遍及中国。随着各种...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wx88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