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说
  乡说
21
2024-09
走进山东·高青县
    早上5点,运送果蔬的车辆早早就排起长龙,阵阵汽车喇叭声打破了小村庄的寂静。山东省高青县花沟镇花东村党支部书记崔爱民站在村头,不时和客商打着招呼,指挥采摘、分拣、装车。    天空飘着濛濛细雨,雨中的花东村理更显生机,十几个高标准的蔬菜大棚、食用菌大棚被冲刷得焕然一新,棚内绿油油的西瓜、红通通的西红柿、白胖胖的杏鲍菇煞是喜人。忙活了一早上的崔爱民,湿漉漉的脸上早已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眼瞅着村里的产业发展风生水起、集体经济日益壮大、美丽乡村初具雏形、村民安居乐业,村民的幸福感、自己的充实感,似乎让他忘记了什么是累。                                                                   高青县花沟镇花东村崔爱民书记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7年前的这个村还是一个“穷、乱、脏、难”的省定贫困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村民生活捉襟见肘。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2016年,花沟镇党委向外在创业的崔爱民拋出橄榄枝,邀请他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共同奔康致富。崔爱民顾虑重重,“毕竟已经背井离乡10多年,组织虽然信任咱,自已要是干砸了咋办?群众不支持咋办?影响了个人事业发展怎么办?    7月的一天,他决定回村看看。还没等车进村,他就下定了决心。远远望云,昔日朝夕相处的村庄,10多年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泥泞的道路、破旧的房屋、萧条的街道。他当即拍板”这个书记我来干!“    治穷先治乱,他从改善村容村貌做起,自掏腰包对村内的的所有主干道和生产路进行了硬化,铺设了自来水管道、安装太阳能路灯。他甚至把父母搬出自家的祖宅,将其改造成为村委会办公室、建起了文化广场……    一番操作下来,村容村貌得到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清醒地知道,乡村要振兴,没有产业支撑就等于零。2017年以来,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立足党建引领、规模经营、科学规划,打出一套产业调整、提质增效、品牌经营、集体增收、群众受益的“组合拳”,形成了符合花东村实际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在县里镇上的扶持下,崔爱民整合各类扶持资金,自已又垫付了60万元,采取“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党支部领办成立食用菌专业种植合作社,将村内一处废弃奶牛厂改造成了现代化的食用菌种植工厂,同时在店东、店西、王旺3个自然村打造“一村一工厂、一户一车间...
13
2024-09
《乡说》栏目全新亮相 助推乡村振兴
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乘势而上,继续奋斗,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现由消费日报社经济聚焦办公室举办了一档全新的《乡说》栏目,旨在深入乡村,感受乡村,讲好乡村故事,传播好乡村特色,用镜头和笔头见证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乡说》栏目以“激活乡村文旅特优势,建设乡村振兴新局面”为价值理念,促进乡村产业创新,助推乡村文化传承,焕发乡村生态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栏目将以“现场采访+纪实拍摄”的形式开展,聚焦中国乡村的优质产业、非遗传承、生态旅游、脱贫攻坚等方面,深入全面地向大众展示乡村振兴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的人、事、物,让大众感受新时代的乡村自信,体验乡村振兴的红利。《乡说》栏目将充分发挥自身的媒体优势,通过消费日报社经济聚焦频道、消费日报社经济聚焦抖音及头条号、央视频、人民网、西瓜短视频等多媒体平台进行传播。为全面传递中国新时代乡村的经济、文化、生态、农民等要素,建立乡村振兴新局面,讲好中国乡村故事,赋能乡村未来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19
2024-09
《乡说》栏目与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齐·宝力高
他是成吉思汗的后代,6岁就开始拉琴;他三次改革马头琴,将马头琴艺术推向了世界的舞台,全世界超过五分之四的马头琴曲出自他手;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支马头琴乐团,演奏的《万马奔腾》、《草原连着北京》等曲目享誉中外;他就是世界级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2022年7月10日,人民网-人民智作平台(乡说)频道、人民视频(乡说)频道走进北京市昌平区齐·宝力高老师的家中做客。眼前这位79岁的蒙古族老人说,他这辈子只干了一件事情——拉马头琴。六十多年来,白天拉,夜晚拉,国内拉,国外拉,拉马头琴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习惯。并创下多个“第一”:出版了历史上第一部蒙汉双语马头琴演奏法的书籍、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马头琴乐团,创作了马头琴史上第一首齐奏曲目《鄂尔多斯高原》,第一个把马头琴演奏从草原带进奥运会开幕式现场。他说,只会拉琴的是琴匠,真正的艺术家能用音乐传递思想。01为人民服务,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人说,齐·宝力高,你这么有名了,又有这么多学生,你肯定有钱。我说我没钱,因为我教学生从来不要钱,有时我还得倒贴一把琴给他们学习用。尤其是以前困难时期,还有现在草原上牧民的孩子、许多生活不容易的孩子。我要是收钱了才教马头琴,哪里还会有这么多人学习马头琴呢!如今,我的学生还有学生的学生也有万儿八千的了,我把他们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跟这些孩子们在一起。我也获得了很多的亲情和爱!艺术不是开玩笑,艺术是认真的,绝对伟大的,是属于全人类的。所以,搞艺术首先必须懂哲学、懂历史、懂文学等等,你才可能成为艺术家。不要以为唱一个歌儿,拉几支曲子,烧过牛粪,你就是艺术家了。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烧牛粪?人家现在都是烧天然气的时代了,你还唱那个牛粪干啥呢?你以为越落后就越伟大?现在已经新时代了,要面对现实看今朝,面向世界看未来。不能说搞艺术的就是有文化的,真正想有文化的话,你一定要到老百姓当中去,要写现实生活。能够深入社会,走进生活,为人民服务,这才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乌兰牧骑为什么那么受欢迎?因为乌兰牧骑是不讲条件的,哪怕草原上一个人在那,也是要给人家演的。02没有民族自尊心,没有国家自尊心,就别搞艺术我所有的创作,都是我的音乐日记,就是我用音乐把我所有的东西都写出来。音乐可不像电影,这个三秒钟,那个三秒钟,然后一拼,你就是名演员了。话剧演员就不好演了,作曲那就更不好作了。创作就像是生孩子一样,十月怀胎,到了该生的时...
19
2024-09
追逐“文明梦”共建文明城
今年以来,湖北省鹤峰县结合“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主动回应百姓呼声,顺应群众期盼,强力推进省级文明城市创建,聚合力、强硬件、美环境、夯基础、展形象,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治理能力。一个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文明县城正成为22万鹤峰人共同守护的新家园。上下同心凝聚“创文”大合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是促进县域经济突破性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全县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常抓不懈、久久为功,不遗余力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和文明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鹤峰县主要领导在全县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现场拉练会上说。据介绍,鹤峰县制订出台了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计划,健全党建带创建、督查监督、全域创建等常态化工作机制。鹤峰县还建立了县委常委包联乡镇、县直单位包联社区(路段)、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包联社区(村)、社区网格员包联楼栋、下沉党员和尖刀班成员包联住户、志愿者团队包联路口的文明城市创建“六包六联”责任体系,形成政府主导、层层负责、全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着力提升居民素质、城市品位。各级各部门主动担当、联动配合,坚持以创促建、堵疏结合,一线指挥调度、解决问题。机关干部下基层、入网格服务文明创建、开展“敲门”宣传宣讲行动成为新常态。目前,鹤峰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通过“鹤峰之窗”微信公众号推出“创文一周动态”10期,网络专题刊播“强县城突围战”动态信息47期,设置大型户外公益广告6处,发放《鹤峰县居民文明手册》6万余份。掀起全域创建、全员创建、全面创建、全程创建的热潮。民生为本提升百姓幸福感张家村绕城大道新建停车场车辆停放井然有序,胜利街新划定摊位商品摆放整齐,主街道改扩建无障碍设施温馨和谐……这些一点一滴看得见、摸得着,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细微变化中,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新建和改造城区公厕21座,新增厕位265个;建成投入使用摊位584个;改建无障碍通道50处;建成绕城线、中村大桥、思源等停车场,新增停车位9232个;改造胜利街坊片区、中坝路片区等一批老旧小区……鹤峰县计划3年通过自筹、申请上级资金、社会投资等渠道汇集资金,持续推进道路通畅、园林绿化、环境改善、防灾减灾、城市保供、住房保障、片区开发、文旅商贸、社会事业、社区改造等“十大工程”59个重点项目建设。...
19
2024-09
张仕森全景山水画的精神世界
谈及文化自信,知名画家张仕森认为作为中国人,尽管各自岗位,身份不同,但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作家用自己的语言文字,歌唱家用自己的歌声,而作为画者,应当用富有情感和温度的画笔,为山河立传,为人民立传。张仕森常说,客观上笔墨只是工具材料是没有精神的,水墨也无所谓新旧,只有画家对生活的感悟,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对大自然进行概括提炼,升华,通过笔墨转化为具有优秀传统根基和时代风貌的作品,传达出水墨之精神,表达出中国之精神。清代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搜尽奇山打草稿”。可见大自然永远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任何事情都必须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自然是中国画创作恒古不变的法则。在张仕森的众多作品中,都能看到其笔下独特的山水风貌,既有传统古法又有时代气象,可游、可赏、可行、可居审美转换令人心驰神往。笔者听着张仕森老师介绍着一幅幅作品,仿佛将我带进了大自然奇妙的山水之中。《万山红遍系列之二》张仕森作(144×367com)早年学西画出道的张仕森老师,出生秦岭脚下,体现在作品中既有南方地貌的温润秀美,又有北方山水的雄浑险峻,既有西方美学的科学严谨,又有东方绘画的写意精神,将南宗,北宗山水画巧妙的融合,长期大量的写生融入其作品中,气韵生动,画面鲜活,极大的满足了现代都市人对田园山水的向往和精神追求。其中一幅作品令我眼前一亮,只见群山峻岭之间,一列高铁疾驰而出,列车头上印有亚投行“AIIB”的标识,不远处耸立着带有华为标识的基站,再向远看去,是连接两座大山的高架桥犹如一道彩虹飞架大山之巅,题款采用现代字体仿宋所题的一句藏头诗,“一带天堑承大道,一路融通惠四海”,寓意国家战略“一带一路”欣欣向荣。很难想象,在笔墨之下,这些代表中国高精尖技术实力的元素,能够完美地融入一幅水墨画中,既是创作内容上的一次创新,也是艺术审美的突破,相得而益彰。讲述着中国故事。画面细节很多,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张仕森强调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必须坚持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精品,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即明确提出“山水以形媚道”,绘画不能脱离形而谈神,画的是作品,传达的是中国精神。对于山水张仕森有着特殊的感情,一方面张仕森出生于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对国人眼中的“中华的龙脉”——秦岭非常熟悉,另一方面张仕森经过长期对中国山水画深入学习和研究,...
18
2024-09
闻喜县阳隅镇:集体经济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以前呐,到了苹果丰收的时候,真是没地儿储存,放的时间长了,要不是皱皱巴巴、要不就烂了,真是辛苦一年挣不了多少钱。自从有了水果保鲜库,我们的苹果有地方储存了,也不怕放坏了,大家伙的收入也提高了不少,真是一举三得!”闻喜县阳隅镇一位果农兴奋地说。    据介绍,“阳隅苹果”年产值有3600万斤,全镇只有一个储存量为100万斤的保鲜库,远远无法满足本地苹果仓储保鲜的需求。“苹果丰收了,没地儿储存,只能送到万荣和夏县去存。”这是当地果农最大的难题。    对此,阳隅镇党委决定在全镇新建一座保鲜库。为了保证项目的科学合理,经过多次对接和座谈,最终确定果库储存容量为260万斤。同时,为了方便管理分为6个库,3个可以储存50万斤苹果,3个可以储存35万斤,以满足更多果农的需求。    新建大规模的保鲜库需要大量投资,而仅靠一个村推动很难完成。为此,阳隅镇党委打破惯性思维,结合阳隅实际,确定了“党委统筹、整合资源、政府推动、多村收益”发展思路。统筹整合8个村的产业发展资金,由镇政府的组织实施,在笃行村投资360万元建设了一座占地面积6.7亩的水果保鲜库。在选址上,依托笃行村距离阳隅高速较近的交通便利再加上有闲置土地的优势,决定将项目放到笃行村,该项目由笃行村进行统一管理,其他村参与监督。2022年7月5日,阳隅镇代表闻喜县接受了运城市集体经济先进乡镇现场观摩,受到运城市观摩组的充分肯定。   这一做法成功落地,得益于阳隅镇党委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的一项重要任务,确定阳隅镇“1354”工作机制,充分挖掘各村发展潜力,绘好村级集体经济同步推进作战图。  “1”即“一个”目标,明确集体经济发展新方向,制定“一村一策”三年发展规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村村有产业项目,确保15个村大型集体经济项目全覆盖。“3”即“三级”联动,凝聚集体经济发展新合力,党建引领“定调子”,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主要负责人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分析研判会议,把好集体经济发展方向。支部谋划“铺路子”,村“两委”干部根据村情制定发展项目,确保一村一思路、一村一方案。群众支持“出点子”,征求群众意见、争取群众支持,确定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形成“三级联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格局。“5”即“五大”优势,开拓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在谋划搭建集体经济主干框架的基础上,探索“村企结对”模式,瞄准...
18
2024-09
不老屯镇里的“不老密钥”
随着《三体》热播,剧中叶文洁介绍汪淼去的射电天文观测基地的拍摄取景地——“不老屯天文台”也再次热闹起来了。走进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镇,一条小路旁整齐地排列着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阵列,最大一座口径长达50米,令人叹为观止。这里一直以来都是天文及摄影爱好者的神往之地,如今,在全面唱响乡村振兴的主旋律下,不老屯镇也重新焕发活力,成了北京市众多游客假日休闲的绝佳去处。01|守山守水·守护家园的心不老{不老屯镇里的“不老密钥”}向北是绵延的燕山山脉,向南是湛蓝的密云水库,不老屯镇就像是一位从远古走来的时间老人,守着这一山一水,共工城遗址、燃灯古佛道场、千年古刹超胜庵等历史建筑无一不印证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在1958年兴修密云水库之初,众多不老屯人民义不容辞地加入了修建水库的“大军”,又先后经历了三次大规模的水库移民搬迁、关停了30多家涉矿企业、对一级圈退耕退养,为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奉献了艰苦卓绝的岁月。62年坚守水库,没有工业,没有畜牧业,生态保护的要求似乎给不老屯镇的发展关上了一扇窗,却也打开了一道大门。0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老屯镇里的“不老密钥”}“如何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就是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明确本地的主导产业,完善经济基础,让老百姓真正致富,这是我们党委政府要做的事情。”不老屯镇党委书记张卫星说。据了解,不老屯镇地表麦饭石储量巨大,矿泉水丰富优质,植被种类繁多且发育良好,林木覆盖率高达74%以上,负氧离子含量颇高,俨然一座天然的森林氧吧。近年来,不老屯镇靠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吃起了“生态饭”,乡村旧貌换了新颜。最具特色的是云峰山景区的“童话树屋”。在不老屯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遵循生态和森林康养的理念,不伐一棵树,不开辟一条新路,打造了拥有550亩森林、多亩薰衣草园、21栋童话树屋、英式花园、自然景观步道等多功能休闲度假区,成为北京城区内众多年轻人周末舒缓身心的“解压胜地”。同时景区也为当地提供了上百个就业岗位,培训了400多名居民康养服务技能,村民开始富起来了。对不老屯人来说,守护生态就是守护家园,优越的生态环境也成就了镇域内诸多“老神仙”。截至目前,百岁以上老人有3位,90岁~99岁老人有134位,80岁~89岁老人有940位,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乡”。不老屯人真的不老,不老屯镇人民的那颗凝结起来的“守护之心”不老。03|旅游的核心是不老文化{不老屯...
18
2024-09
临猗冬枣,甜蜜登陆《三农长短说》:品质与品牌的双重奏
在金秋的阳光下,一颗颗圆润饱满、色泽如玉的冬枣在临猗县的果园里挂满了枝头,它们不仅承载着果农们的辛勤与汗水,更是临猗县农业品牌化发展道路上的闪亮明珠。近日,这颗颗甜蜜的冬枣,以其独特的魅力荣登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三农长短说》栏目,向全国观众展现了临猗冬枣的卓越品质与品牌故事。品质见证临猗冬枣,生长在黄河之畔,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赋予了它独特的口感和营养。每一颗冬枣都经过精心培育,从土壤管理到病虫害防治,从科学灌溉到合理施肥,每一步都凝聚着果农的智慧和心血。在节目中,观众们通过镜头近距离感受到了冬枣从开花到结果的全过程,见证了临猗冬枣绿色生态的种植理念和高标准的品质控制。《三农长短说》不仅展示了临猗冬枣的品质,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品牌故事。临猗冬枣品牌,依托于“绿色、健康、安全”的核心理念,通过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绿色食品认证,树立了市场信誉。节目中,观众们看到了临猗冬枣如何在政府支持下,通过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手段,实现了从地方特色产品到全国知名品牌的华丽转身。节目还特别报道了临猗县如何将冬枣产业与旅游、文化等多产业融合,形成了一条集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现代化交易市场、冷链物流设施的建设,以及农业旅游的兴起,不仅提升了冬枣的附加值,也为当地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品质认证临猗冬枣荣登《三农长短说》栏目,不仅是对其品质与品牌的肯定,更是对临猗县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的一次精彩展示。临猗冬枣,这颗小小的果实,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讲述着乡村振兴的甜蜜故事,引领着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风尚。让我们共同期待临猗冬枣的未来,期待它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临猗冬枣,不仅是一种水果,更是一张亮丽的农业名片,它正以自身的品质与品牌,向世界讲述着中国农业的故事。...
18
2024-09
舌尖上的财富密码:《生财有道》解锁临猗县特色经济魅力
镜头捕捉其魂声音讲述其史荣登央视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权威媒体,其财经频道《生财有道》栏目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受众基础。通过该栏目对临猗县猗顿文化园、孙吉大刀羊肉面、临晋酱玉瓜和朱柿麻花等特色项目的报道,能够迅速提升这些地方品牌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知名度,为临猗县的特色经济和文化项目打开更广阔的市场,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的关注。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生财有道》栏目的报道不仅关注经济数据,更注重挖掘地方经济背后的创新模式、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通过展示临猗县的特色项目,如猗顿文化园的历史文化价值、孙吉大刀羊肉面的传统美食文化、临晋酱玉瓜和朱柿麻花的农业产业故事,节目能够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为临猗县乃至全国提供地方经济与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参考。中央电视台的权威报道能够增强临猗县民众对本地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感,提升地方自豪感。节目对猗顿文化园、孙吉大刀羊肉面等项目的深度挖掘,不仅让全国观众了解临猗县的文化魅力,也让当地居民更加珍视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传承与保护。临猗县的特色项目,如临晋酱玉瓜和朱柿麻花,不仅具有经济价值,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生财有道》栏目的报道,能够展示临猗县在乡村振兴、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等方面的成果,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推动乡村振兴与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生财有道》栏目与临猗县特色项目的合作,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更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乡村振兴等多方面价值的体现,对于推动临猗县乃至全国的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3
2024-09
开栏语|乡村振兴的资中答案 在一个个幸福故事里
资中县铁佛镇柏龙村橙果百户大院2022年10月,资中县被纳入首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以此为统领,资中在全县300多个村统筹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任务,积极探索川南丘区乡村振兴多元路径。资中的乡村振兴之路是特色之路。资中是农业大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盘。该县把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作为“一号工程”,一体研究、一体部署、一体推动,打造资中版“富春山居图”。资中的乡村振兴之路是产业之路。在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当地不仅要机械化,还要无人化。位于银山镇的天府智慧农业生态园,种姜用上了“黑科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天府智慧农业生态园里种植的生姜资中的乡村振兴之路是民生之路。2023年,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资中县按照内江市的统一部署,分5年5个批次全域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得益于此,今年72岁的王开义和老伴,在老家过上了“花果蔬菜自由”的甜蜜生活。...
13
2024-09
他们的故事|段聂:乡村振兴路上的青年先锋
来源:【昆明日报-掌上春城】编者按:“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有着一群群奋斗的人,也有着一个个奋斗的故事。掌上春城推出乡村振兴“他们的故事”系列报道,记录昆明乡村振兴的实绩,全面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日,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表彰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的决定》,授予马晓丽等10名同志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称号,授予常富东等380名同志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称号。被表彰的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政治坚定、志在“三农”、群众认可、实绩突出,是奋斗在乡村振兴路上的先进青年典型代表。他们在乡村发展第一线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在乡村治理最前沿甘于奉献、担当作为,在乡村建设新天地练就本领、热情服务,集中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是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榜样。其中,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西翥街道大村社区党委书记段聂被评选为第二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13
2024-09
乡村振兴的故事说不完
“脱贫攻坚结成果,乡村振兴开新篇。共同缔造谋发展,村里故事说不完。”朴实无华的戏词、乡土味十足的唱腔、诙谐幽默的表演……一部表现乡村振兴题材的大型原创现代楚剧《我爱我村》,于近日亮相第五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楚剧《我爱我村》由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楚剧团创排,国家一级编剧朱永山、青年编剧李杰担任编剧,国家一级导演张虹执导。该剧取材于咸安当地真实典型事例,讲述了当地在村委会主任的带领下,积极推动乡村振兴、让村庄焕发新面貌、让群众过上好生活的故事。该剧一方面体现了楚剧的唱腔和表演特色,富有浓郁的地方气息;另一方面融入了咸安当地农村特色,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情。目前,该剧已入选2023年度湖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剧目。“楚剧来源于田畈音乐,百姓在劳动耕作时哼唱的小调形成了楚剧的一些腔调,充满了泥土的芬芳,特别接地气,所以农村题材特别适合楚剧。”提起楚剧创作,编剧朱永山有说不完的话。楚剧《我爱我村》源于朱永山为咸安区楚剧团创作的小戏《吊瓜情缘》。《吊瓜情缘》讲述了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村委会主任带领村民种植吊瓜,从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随着近几年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生活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其中的好人好事也成了朱永山的创作素材,他据此在“吊瓜情缘”的基础上又扩充了“巡逻结缘”“桂花村探访”“村湾夜话”3个部分。“《我爱我村》通过人物的串联,将4个故事贯穿起来,更全面表现农村人与环境发生的变化。在下基层演出时,4个故事还可以拆分表演,让小戏进乡村、进校园,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作用。”朱永山说。楚剧《我爱我村》是一部轻喜剧,语言诙谐,唱词朴实。剧中运用了大量的楚剧小调,以及高腔和板腔。楚剧小调有着通俗易懂、轻松活泼、乡土味浓等特点,高腔则贵在华丽优美,板腔则述事性强、感人肺腑。“《我爱我村》生活气息浓郁,与楚剧的气质和风格非常契合,通过不同唱腔以及舞台语言的处理,让观众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品故事,在欣赏戏曲艺术魅力的同时,感受党在新时代强农、惠农、富农、兴农的好政策。”该剧导演张虹说,基层文艺院团在人员、经费上有很大局限,所以更应该发挥自身剧种特色,用小投入去创作贴近群众、接地气的作品。此外,基层文艺院团也应该走出去,参加不同地区的演出活动,与各地艺术院团交流,增进了解,展现自身剧种的魅力。咸安区楚剧团始建于1958年,近年来,该团从恢复排演传统剧目,到创排《吊瓜情缘》等楚剧原创小戏,再到...
13
2024-09
“三无村”的振兴故事
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塔元庄村,南距石家庄市15公里、东距正定县城1.5公里,从空中俯瞰,外形酷似宝塔。这是我的家乡,是“全国文明村镇”“中国最美休闲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是我工作了23年的地方。别看村里如今这般景象,20年前可是一穷二白。2000年,43岁的我响应号召,放弃在外打拼多年的事业,返乡担任村支书。到岗第一天,我翻开村里的账本,一瞧,吓了一跳:外债30多万元,账面上只有300元。不仅如此,通过走访调研,我发现塔元庄村有“三无”——无特色资源,无产业基础,无交通之利。怎么办?问题这么多,只能硬着头皮一件一件干,我相信,方法总比困难多。坚持党建引领,筑牢组织堡垒是关键。有过经营经验,懂管理方法的我,上岗第一件事,就是恢复党支部会议和党员活动,让全村的党员干部统一思想、增强信心。村里的大事小情,由村干部在班子例会上确定思路后,再由乡亲们来拍板。只有这样,村民和干部才能心连心,才能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要想富,先修路。村里没钱,我们几个村干部就带头捐钱修路。解决了交通问题,就得想发展的出路。思来想去,塔元庄村区位优势明显,并且随着石家庄市对滹沱河的治理,村里的生态环境也持续向好,于是我们决定发展乡村旅游。为此,村里大力改善村容村貌,修路、改水、改厕、种树、栽花,村干部齐刷刷变成了义务泥瓦匠、园艺工。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年,村里泥泞的道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水泥路;一排排整齐相连的楼房,代替了破旧的低矮平房。环境好了,游客来了,我们趁热打铁,顺势在村里建起了水上公园、美食街、木屋民宿等旅游项目,让乡亲们稳稳端牢旅游这个“饭碗”。让产业开花结果,致富路才能越走越稳。这些年,塔元庄村探索“村企合作”,实行农业农村资源与社会资本的有效融合。我们培育出健康食品生产、粮食加工等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村集体收入增加,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塔元庄村的振兴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今后,我将继续一步一个脚印,把农业建设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作者尹计平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塔元庄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13
2024-09
乡村振兴在行动丨华溪村乡村振兴背后的生态故事
新华网重庆11月16日电(李华曾陈雨)树上,木瓜挂满枝头;树下,黄精郁郁葱葱。初冬时节的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华溪村,一派丰收的景象。“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依托良好的生态大力发展黄精、木瓜、中蜂等产业,同时积极布局乡村旅游,带动村民不断增收,集体经济逐渐壮大。2022年,村集体公司营业收入达201万元,累计突破2800万元。”华溪村支部书记、村主任王祥生说。曾经的华溪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村民们土里刨食,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片区典型的贫困村。如今的华溪村,一幢幢小洋楼位于大山之间,生态产业让村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主色调为蜜蜂色的华溪村农房。新华网发生态治理让乡村宜居宜业宜游王祥生介绍,华溪村以前只有一条坑坑洼洼的土公路,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村民们多居住在土房中,是个无人问津的小山村。要致富,先修路。为了让华溪村早日摆脱困境,当地政府决定首先改善这里的出行条件。如今,行走在华溪村,沥青铺成的公路蜿蜒山间,条条青石板路从村民家的院坝出发,如人体的毛细血管,与村里的主干道紧紧相连。外界进入华溪村的公路也拓宽了,比过去更宽阔、更顺畅。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华溪村对村容村貌进行了整体提升。村民张剑峰就是村容村貌整治的受益者。“我家的土木小楼有30多年光景,近年来逐渐破败。得益于政策支持,如今翻修一新,几万元工程费没掏一分钱。看着漂亮的院子,感觉日子都有了盼头。”张剑峰说。为了激发村民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生动力,华溪村组织开展了“清洁户”和“美丽庭院”评选活动。在评选活动中,环境卫生评比结果可转换为积分,村民利用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物品。“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垃圾桶,村子里还设置了垃圾分类投放点,路边和院落内再也没有暴露的垃圾,村落环境干净整洁、清爽宜人,村民们也养成了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王祥生说。...
13
2024-09
这8个故事,为你讲述山东乡村振兴好经验新鲜事
春回大地,齐鲁沃野奏响振兴曲山河回暖,草木萌发,三月的齐鲁沃野处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热潮。种粮大户全身心盯在农田里,育种加速器里种苗拔节成长,美丽乡村文化旅游人气旺……人们不负春光、向春而行,奏响齐鲁大地乡村振兴的“协奏曲”。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殷嘱托。牢记嘱托、不负厚望,山东坚定扛牢农业大省责任,扎实有序推进“五个振兴”,农业农村发生一系列积极深刻的变化,农业强省建设奋力蹚出新路子、作出新示范。全国两会召开之际,记者行走乡村田野,寻访农家农人,生动记录山东深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好经验、新鲜事。◎探路行——昌乐乔官镇农业产业片区化“一村强”带动“整片兴”在潍坊,昌乐县乔官镇有着远近闻名的古火山集群,方圆十多公里的片区内,就有66座。初春时节,连片大棚映出浓浓暖意。3月4日,钻进乔官镇唐家店子村“番茄王国”的冬暖式大棚里,嫩绿的西红柿苗棵棵挺拔,几名农妇正在快速栽植。“这两天到了6.5万株西红柿苗,20多个大棚都要栽上,预计4月下旬开始结果。”返乡“新农人”潍坊自然邦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梁其安,运营着“番茄王国”大部分种植区。去年,他与团队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卖出8000多万元的“黄金籽”西红柿。“5斤装‘黄金籽’西红柿常年59元一盒,有多少就能卖出多少。”梁其安说。一个单品“黄金籽”西红柿成了爆款。不过,“小而散”的种植依然制约着农业提档升级,靠单一农产品很难支撑长远健康发展,把零碎分散的农业资源集中到一起,才是最好的路径。从2022年开始,乔官镇以唐家店子村为核心,与周边14个村共建火山农业产业片区,片区党委整合土地、资金、人才、技术、销售渠道等资源,以强村带弱村,实现支部联建、品牌联享、社企联营、发展联片。“这15个村及周边相关合作社和企业,成立火山农业产业片区党委,集中培育火山小米、火山南瓜等8个特色品牌,打造起‘火山农八鲜’区域公共品牌,大大提高本地农产品的溢价力。”乔官镇党委书记田晓燕同时兼任片区党委书记,就是为了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唐家店子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增兼任片区党委副书记,成了“发展顾问”。为让群众受益、集体增收、企业获利,片区党委推出火山农业产业联盟,探索整镇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子。联盟理事长高成德介绍,在充分征求企业、村、村民代表等各方面意见后,联盟最终采取“农资供应收益+农产...
13
2024-09
竹山石底村:四段“小故事”讲述乡村振兴“大文章”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邱亮、王依塘)聊起苍山洱海,说起大理古城,去过的人一定可以侃侃而谈,但说起S451省道穿村而过的得胜镇石底村,或许你知之甚少,也许从未听闻。不过,就是在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里,藏着许多和美乡村发展故事。它没有《去有风的地方》里的故事那样动人,却足够耐人寻味。深秋时节,走进得胜镇石底村,漫山遍野的茶园中拐枣树在风中摇曳,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楼房,坐落在青山绿水间,热闹非凡的广场、干净整洁的道路、辛勤劳动的茶农……勾勒出一幅美丽的乡村新画卷。“要想知道石底村的由来,一定要到石底村的观景平台看看……”站在石底村的观景平台,俯视而下看到的是一条潺潺的小河,河床不同于其他河流的沙石,是一块完整光滑的石面,因此有了石底河和石底村的名字。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石底村不断推进茶文旅融合建设,对观景平台进行提档升级,植树X万株,打造现场教学点1处,环顾四周看到的是整齐错落的茶园、清澈见底的河水、独特别致的“石底”……颇有“小桥流水人家”意境。党群服务中心迁新址“以前到老村委会的路坡度比较陡,屋内设施也比较陈旧,现在到村委会可方便了,环境又好,特别是晚饭后,这里才热闹,跳舞、锻炼的人一波接一波。”村民柯翠云指着新修建的石底村党群服务中心说。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2021年石底村收集广大村民意见向上级汇报后新建了一座占地500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和2000平方米文体广场,石底村持续优化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功能,努力打造最美党群服务中心,配置联农带农直播间、红色书吧、纳凉点等便民设施,在提升硬件设施的同时狠抓软件水平,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素质过硬、作风过硬、群众口碑好的党员干部队伍。几年实践下来,村里也渐渐发生了变化,村容村貌有了提升,环境卫生有了改善,产业发展也有了起色,更重要的是群众和干部的心又聚到了一起。不仅如此,村里还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长效机制,如生活垃圾保洁制度、村民自我约束管理机制,以及群众监督和村“两委”监督相结合的动态监督机制。茶香石底漫金山石底村通过强党建、育基地、搭链条、促增收的路径,让千亩茶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这也是得胜镇茶叶产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有山有水,有土地,咋就过不上好日子?”石底村坚持“因地制宜、以茶兴村”的发展思路,党支部书记卢勇成立石底春晓茶叶合作社,引导群众发展茶叶产业,将辖区内80%以上的水田和90%以上的...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wx88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